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6655|回复: 0

中医的食疗理论指导我用食物防病、治病

[复制链接]

50

主题

156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积分
19893
发表于 2017-1-8 23:29
                              中医的食疗理论指导我用食物防病、治病

  几千年来,中医的祖先们就提倡“医食同源”、“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食物,在中医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不但为你描述这些食物的性味,也就是食物的属性温、热、寒、凉、平,还告诉你这个食物的味道,包括有酸、甜、苦、辣、咸,最重要的是,祖先还告诉了我们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功效、归经、宜忌等等,这些我们常人无法用身体感受到的功效,都在医书中写的非常详细。


  就如人们常吃的一些主食,祖先告诉我们:
  大米: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能,适宜一切体虚之人及常人食用,适宜高热之人,或久病初愈,或妇女产后以及老年人、婴幼儿、消化能力减弱者,煮成稀粥调养食用;
  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解毒的功效,但湿热痰火及脾滞者禁服,小儿不宜多食;
  小米:味甘,咸,性凉。归肾、脾、胃经,有和中、益肾、除热、解毒的功效。书中还告之,前人的经验,小米不能与杏仁同食,会令人吐泻……


  以上对食物功效的说明在很多的中医药书中都有记载,记录最详细的要数《中华本草》。


  《中华本草》是198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全国60多个单位协作,500余名专家历时10年完成的巨著,共收载药物8980味,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质,是将历代中医药的研究成果总结汇集而成。


  当看到书中对自然界的大树、小草、菌类、藻类、猪、鸭、鸡、牛、铁、金、铅、银等等都有详细的药物功效描述时,真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些知识的。


  当食物进入嘴里,我们能感受到的是食物的味道,甜的、酸的、苦的、咸的大家都能知道,可是食物的属性能体会到的人就很少了,我的身体较为敏感,对食物的温、热、寒、凉、平也只能感受个大概,做不到书中所描述的那么准确,但食物进入身体后,进入哪个脏器、哪条经络,又去发挥怎样的功效还真没法用身体来感受,而这些古人是怎么知道的呢?最重要的是我们按照古人所说的食物功效去调养身体时,确有其所说的效果。


  所有的书中都会告诉大家,这些药物的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和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点滴经验的积累而逐渐总结得来的。中国古代,有关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等等。


  不管书中怎样说,按我们常人的身体,是不可能感知吃下肚中的食物跑到了哪个脏器、哪条经络里去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介绍气功的书,书中描写一位气功大师,在气功状态下能感知大树、小草、花朵、食物等等的功效。书中介绍他来到一棵大树前,面对大树开始进入气功状态,他能将大树的各种信息调入自己的身体内,感知身体的变化,能告诉你这棵大树是什么味道、什么属性,归哪条经络、脏器,对身体会产生怎样的作用等等,他的描述与古书中记载的一样。


  看到这里,我终于知道要想用身体来感知食物所有的功效,是身体本身必须具有特异的功能,是具有这些超出常人的特异功能及超出常人的智慧的先人开创了中医学、中药学并发现了经络,我们后人只要将先人告之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就能防病、治病,就能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现在只要走进书店,各种食疗保健的书籍是非常多的,大家想学食疗保健的知识也是非常方便的。但从我个人的经验上来看,掌握食物的属性,也就是食物的温、热、寒、凉、平,对维护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温热的食物吃多了身体很快燥热、上火,寒凉的食物吃多了,身体内极易造成血脉的淤堵,引发各种病症。而我们只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身体需要的食物,也就是身体燥热、上火时,少吃温热的食物,尽量选择性平、性凉的食物,就能有效地控制住身体内燥热的发生;当身体内血脉不通、浑身酸痛、动脉硬化时,就不要再去吃寒凉的食物,而去选择一些性平、性温的食物,让身体温暖起来,血脉畅通起来,久而久之,就能治疗这些因身体寒凉而患上的各种病症。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马悦凌健康养生网 ( 苏ICP备11061074号-2 苏ICP备11061074号-1 )

GMT+8, 2024-4-26 05:08 , Processed in 0.088588 second(s), 31 queries .